作文指导: 讷于言而敏于行与说话宜迟

【原题呈现】

阅读下面材料,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

子曰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——《论语》

脚步宜重,说话宜迟,常常记忆否?——《曾国藩家书·谕纪泽》

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?请写一篇文章。
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
【审题指导】

材料一这句话出自‌《论语·里仁》,‌孔子认为,君子在言语上可以表现得木讷、迟钝,但在行动上一定要敏捷、勤快。这种思想鼓励人们在做事情时要脚踏实地,实践出真知。这句话和课文中的“敏于事而慎于言”意思相近,类似的句子还有“子曰:'古者言之不出,耻躬之不逮也’”,意思是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,就是怕自己的行动赶不上。

材料二这句话是曾国藩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一句话。意思是说走路要稳重,说话要迟缓,要时时记得。在曾国藩的家书中,我们总是读到他叮嘱儿辈注意稳重谨慎的言论,这其中蕴含的道理,即踏实地走好每一步路,谨慎地说每一句话,避免轻浮和急躁,从而在德行上有所进步。

两则材料是关于言行关系的辩证思考。第一则是少言多行,第二则是言行都要慎重。立意可以从上述的两个观点中选取一个,从“言”“行”两个角度进行辩证分析,或者论证少言多行,行胜于言,实践出真知,“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”等,或者论述谨言慎行,言行要沉稳有度;也可以综合两则材料观点,或谈重行与慎行的关系,或论说话要深思熟虑、做事要脚踏实地。如果只从“言”或“行”一个角度来立意,如三思而后行,在三类文及以下评分;如不结合两则材料观点,泛泛而论,如三思而后行,言行一致,言必行、行必果等,在四类文及以下评分。

【参考立意】

1、行胜于言,实践出真知

2、空谈误国,实干兴邦

3、言有所畏,行有所止

4、言行当有度,方能成大事

5、说话要深思熟虑,做事要脚踏实地

【佳作展示】

“讷言敏行”的智慧

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,人们往往倾向于迅速表达,急于行动,却往往忽视了“讷言敏行”的智慧。孔子曾言:“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。”而曾国藩也在家书中叮嘱:“脚步宜重,说话宜迟。”这两句话跨越千年的时空,向我们传递着一种沉稳、内敛的生活态度。

讷言,即说话谨慎,不轻易发言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,人们往往因为一时的口舌之快而陷入困境。古人云:“言多必失。”言语过多,不仅容易暴露自己的无知和浅薄,还可能因此招致不必要的麻烦。相反,讷言者往往能够在沉默中思考,把握事物的本质,从而做出更为明智的决策。正如诸葛亮所言: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”在沉默中,我们能够更好地审视自己,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。

敏行,即行动迅速,不拖沓。在瞬息万变的时代,机遇往往稍纵即逝。只有那些敢于行动,善于行动的人,才能够抓住机遇,实现自己的目标。敏行者深知时间的宝贵,他们不会在无谓的等待中消磨时光,而是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于实际行动。正如鲁迅所言: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只要愿挤,总还是有的。”敏行者通过高效的行动,不断积累经验,提升自己的能力,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讷言与敏行,看似相互矛盾,实则相辅相成。讷言让我们在思考中更加明晰自己的方向,避免盲目行动;而敏行则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验证和调整自己的思考,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。正如王阳明所言:“知行合一,方能成大事。”只有将讷言与敏行结合起来,我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。

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同样可以运用“讷言敏行”的智慧。面对他人的质疑和挑衅,我们可以保持沉默,用实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;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,我们可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,并付诸实践,不断调整和完善。通过这种方式,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,还能够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境界。

“讷言敏行”是一种沉稳、内敛的生活态度,也是一种高效、务实的行动方式。它要求我们在言语上谨慎克制,在行动上果断迅速。只有这样,我们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并取得成功。让我们铭记孔子的教诲和曾国藩的叮嘱,努力践行“讷言敏行”的智慧吧!

主题作文:行与言

作文指导:言与行的关系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分享